
這項聚焦於充滿創新表現力與挑戰精神的字體設計獎項——「森澤字體設計競賽2024」,迎來第五次舉辦。本屆新增簡體中文、繁體中文與韓文三個組別,來自全球45個國家及地區,共計收到1,092件參賽作品。經過嚴謹的評審後,5個組別共選出50件獲獎作品,並於2025年6月5日在東京御茶之水的神田明神會館舉辦頒獎典禮。當天也邀請到藝術總監北川一成先生進行特別演講,以下為當天的盛況報導。

頒獎典禮上,由包含特別評審員在內、來自國內外共17位評審選出的「森澤獎」(金獎、銀獎、銅獎、佳作)得主,以及透過網路公開票選決定的「粉絲投票獎」前兩名,一同受到表彰。2024年共有26位獲獎者到場,在溫馨的氣氛中典禮拉開了序幕。


森澤獎日文組的金獎由遠矢良彥(Yoshihiko Toya)的作品「Kuromugi」獲得。遠矢第四度挑戰終於摘金,他從擔任特別評審員的字體設計師Cyrus Highsmith手中接過獎盃,並表示:「這件作品寄託了我想擴展楷書本來所蘊含可能性的心意。未來我也會繼續真摯地面對文字。」會場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。

銀獎由福士大輔(Daisuke Fukushi)的作品「Insho」獲得,銅獎則由內木場岩太(
Ganta Uchikiba)的作品「kt」獲選。
此外,佳作共有五件作品,分別是阿兒乃比良木(Hiraki Ajino)的「lamp cyousou」、林皇貴(Koki Hayashi)的「Norentai」、小林大真的(Oma Kobayashi)「Suzutake」、中澤拓也(Takuya Nakazawa)的「4S」、長瀨仁(Jin Nagase)的「Shiratsuyu Kaisho」。
森澤獎歐文組方面,金獎「Nimonic」與銀獎「Vol.」皆由中國的王乃謙獲得,加上佳作「Celcius」,他共囊括了此組別的三個獎項。王乃謙表示:「若沒有大家溫暖的支持,我無法好好享受這特別的時刻」,並向所有相關人員表達了感謝之意。

銅獎則由來自智利的José Solé的作品「Loica」獲得。佳作則由美國的Craig Eliason的「Kyoot」、台灣的廖恬敏的「Path Grotesk」、哥倫比亞的Oscar Guerrero的「Lobulo」、哥倫比亞的Carlos Ávila的「Florocine」,以及王乃謙的「Celcius」獲選。
新設立的森澤獎簡體中文組則由來自中國的字體設計師橫掃,金獎由孫丁詞的「文楷」奪得。孫丁詞表示:「未來也期盼隨著字體產業的發展,設計師能在更好的環境中成長」,並以一句日文「ありがとう(謝謝)」作為致詞結尾。

銀獎由吳弈軒的作品「新風 可變字體家族」獲得,銅獎則由王宇劍的作品「唐墨榜」獲得,兩位分別從評審手中接過獎盃。此外,佳作共選出了以下五件作品:
顧正友(中國,以下同)「朵」、錢浩「浩博體」、羅夢怡「雅黑」、張叢餘・陳月「有容體」、文華字型「文華研山新魏」。
森澤獎繁體中文組的金獎,由中國的顧蓉蓉「草窗古韻」獲得。長期致力於古典字體研究的顧蓉蓉表示:「今後也將持續搭建古典字體與現代數位字型之間的橋樑」,語氣堅定有力。

銀獎由台灣的高慶展的「米苔目」獲得,銅獎則由齋藤太一(Taichi Saito)先生的「圓金文」獲選。佳作則有以下五件作品:
台灣林泰江「本丸楷體」、中國郎木丙「迷」「醴楷」、中國陳志泓「思成」、香港陳靖軒「北魏黑體」。
森澤獎韓文組則聚集了多位韓國設計師的獨特作品。金獎由魏睿眞(Yejin Wi)的「wanwan」奪得。魏女士在接過獎盃後,凝視著獎盃良久,並分享了得獎的喜悅:「我會帶著這份喜悅的心情,努力直到字體能正式問世。」

銀獎由安三烈(Samyeol Ahn)的「sanmun」獲得,他同時以「Neoguri」獲得佳作,雙料得獎。銅獎則由李承協(Seunghyub Lee)的「Space-Block」獲選。
佳作共有以下五件作品:
朴秀璘(Soorin Park,韓國,以下同)「Han-saem」、安三烈「Neoguri」、金周娟(Juyeon Kim)「Code Square」、權純亨(Soonhyung Kwon)「Kyulgu Sans」、李世彬(Saebin Lee)「Candlelight」。
接著,由株式會社森澤代表取締役社長森澤彰彦,向「粉絲票選獎」獲獎者頒發獎盃。各組別的人氣票選得票前幾名如下:
- 日文組
第1名 酒向杏實(Ami Sako,日本)「Honeybee Path」
第2名 小林大真(Oma Kobayashi,日本)「Suzutake」 - 歐文組
第1名 周兆圳(中國)「Tachechi SemiBold」
第2名 Rafael Ramirez Lozano(墨西哥)「RR-Trivium」 - 簡體中文組
第1名 曾土軍(中國)「長空體」
第2名 高洋(中國)「殘月細黑體」 - 繁體中文組
第1名 黃可瀅(香港)「古埃及體」
第2名 廖啟希(香港)「異蟲體」 - 韓文組
第1名 崔珉準(Minjoon Choi,韓國)「Kkot-pyeonji」
第2名 權純亨(Soonhyung Kwon,韓國)「Kyulgu Sans」

頒獎典禮的最後,特別評審員Cyrus Highsmith發表了總評。他談到本次新增了三個新組別時表示:「這是考量到字體設計世界愈發國際化的現況後,邁出的積極一步。」他並指出:「由多樣化視角與專業性支撐的評審過程,也展現了對每件參賽作品真摯面對的態度。我參與這項競賽已經12年,這次的結果非常精彩、值得一看。」
最後,他寄語所有參賽者:「希望這次競賽的成果能成為下一代字體設計師的養分,鼓勵更多人挑戰字體創作,並成為他們未來再次參與的契機。我由衷感謝所有提交了精彩作品、充滿才華的設計師們。」

特別講座「北川一成的字體設計理念與藝術性的延伸」
頒獎典禮結束後,特別舉辦了由本次競賽評審之一、活躍於國際間的平面設計師暨藝術總監——北川一成主講的特別講座《北川一成的字體設計理念與藝術性的延伸》。北川曾負責許多提升企業價值的設計與品牌打造,當天他也穿插幽默,分享了自己的觀點與想法。
北川首先提出「在工作中重要的四件事」,其中第一點就是「讓人留下記憶」。他解釋說,人類的大腦只有對於自己過去的記憶或意識中不存在的事物,才會主動記錄與吸收。例如,字體設計中所追求的「流暢性或可讀性」,因為太容易辨識,反而不容易被記住。「品牌設計就是要讓不特定多數的人記住,因此就必須創造出人們從未見過的東西」,他這麼說道。

與這種記憶機制緊密相連的,就是北川提出的第二點:「Zero to One」。對於他稱之為「藝術思維」的這個概念,他特別強調:「藝術絕不能模仿,不能有相似的東西,必須追求前所未有、獨一無二的樣貌。」
接著,他提出第三點「間」與「留白」的重要性。他以字體設計為例說明:「除了物件本身的造形之外,我也特別重視透過意識到留白部分所形塑出的輪廓與形態。」
第四點則是「科學」。北川說明:「人們常以為設計只依賴美感與直覺,但其實應該運用科學與實證,來判斷什麼樣的溝通形式最容易被理解。透過這樣的方式,提升設計的『打擊率』是非常重要的。」
關於這四點該如何實際運用到工作中,北川透過簡報,舉了幾個具體案例進行說明。他提到,2022年為某企業重新設計的商標,由於留白較多、乍看之下顯得不平衡,甚至在社群媒體上接連有人指出字體不易閱讀。然而,正因為這種前所未見的「違和感」深植人心,使許多人對其留下印象,進而帶動了該公司營收及影片瀏覽數量的大幅成長。北川以生動且極具吸引力的講述方式分享這段故事,也讓現場氣氛熱烈非凡。
講座結束後,與會者齊聚一堂,共同參加隨後舉辦的交流酒會。在字體設計師鳥海修先生的開場致詞與乾杯下,評審與參與者們自由交流,盡情暢談字體設計的未來與想法。
